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番人之眼:從被看到我看(1945-)
The aborigine’s eyes:From being seen to seeing 
開課學期
105-2 
授課對象
學程  臺灣研究學程  
授課教師
孫大川 
課號
TwLit7108 
課程識別碼
145 M101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一10,A,B(17:30~20:10) 
上課地點
國青324 
備註
屬臺灣研究學程「臺灣文學領域課程」、「臺灣文化領域課程」、「臺灣族群與性別領域課程」。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前 言(一次)
第一講 消失的面容:19451980(三次)
一、山胞化
二、山地平地化政策
三、黃昏的焦慮
第二講 我看、我寫:19801995(六次)
一、民族運動中的影像生產
二、我拍、我寫:電視與文學
三、環境與人權議題中的原住民圖像
第三講 政治主體:1995以後(六次)
一、行政框架
二、象徵與籌碼
三、族別解構與部落復振
第四講 結論:數位與海洋(三次)
一、文獻:歷史的修復
二、返來作番
三、海洋的面容
一.這是繼「帝國之眼」、「東亞之眼」之後,對臺灣原住民圖像認識的另一階段研究,扣緊戰後的歷史脈絡來分析。
二.瞭解戰後臺灣獨特政治環境中,原住民圖像的演變。
三.透過對當代原住民主體性自覺運動,瞭解原住民如何透過文字書寫、影像記錄、樂舞展演、藝術創作、部落復振等,重構自己的面容。
四.海洋面容的展開。
 

課程目標
一.這是繼「帝國之眼」、「東亞之眼」之後,對臺灣原住民圖像認識的另一階段研究,扣緊戰後的歷史脈絡來分析。
二.瞭解戰後臺灣獨特政治環境中,原住民圖像的演變。
三.透過對當代原住民主體性自覺運動,瞭解原住民如何透過文字書寫、影像記錄、樂舞展演、藝術創作、部落復振等,重構自己的面容。
四.海洋面容的展開。
 
課程要求
1.同學輪流導讀指定篇目
2.期末繳交兩篇研究報告:
(1)與原住民圖像課程相關之題目。
(2)原住民影像介紹與分析。
兩項報告請依一般學術規範格式書寫,並不得少於五千字。
又,第二項應做口頭報告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開學後依老師指導、指定辦理 
參考書目
開學後依老師指導、指定辦理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時成績 
30% 
 
2. 
兩篇書面報告 
60% 
 
3. 
口頭報告 
1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消失的面容:1945∼1980
一、山胞化
 
第2週
2/27  消失的面容:1945∼1980
二、山地平地化政策
 
第3週
3/06  消失的面容:1945∼1980
三、黃昏的焦慮
 
第4週
3/13  我看、我寫:1980∼1995
一、民族運動中的影像生產
 
第5週
3/20  我看、我寫:1980∼1995
一、民族運動中的影像生產
 
第6週
3/27  我看、我寫:1980∼1995
二、我拍、我寫:電視與文學
 
第7週
4/03  我看、我寫:1980∼1995
二、我拍、我寫:電視與文學
 
第8週
4/10  我看、我寫:1980∼1995
三、環境與人權議題中的原住民圖像
 
第9週
4/17  我看、我寫:1980∼1995
三、環境與人權議題中的原住民圖像
 
第10週
4/24  政治主體:1995以後
一、行政框架
 
第11週
5/01  政治主體:1995以後
一、行政框架
 
第12週
5/08  政治主體:1995以後
二、象徵與籌碼
 
第13週
5/15  政治主體:1995以後
二、象徵與籌碼
 
第14週
5/22  政治主體:1995以後
三、族別解構與部落復振
 
第15週
5/29  政治主體:1995以後
三、族別解構與部落復振
 
第16週
6/05  結論:數位與海洋
一、文獻:歷史的修復
 
第17週
6/12  結論:數位與海洋
二、返來作番
 
第18週
6/19  結論:數位與海洋
三、海洋的面容